2025年9月 ,我校药学院章津铭教授团队和四川大学药学院高会乐教授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Microenvironment-driven transformable self-assembly nanoplatform enables spatiotemporal remodeling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rapy”的研究论文。章津铭教授团队成员胡川特聘副研究员、2023级博士研究生马嘉琦为共同第一作者,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章津铭教授、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图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炎症和免疫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素有“不死的癌症”之称。RA在中医属“痹证”范畴,中药雷公藤及其中成药制剂雷公藤多苷片是临床治疗RA的常用药物,但难以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目前临床常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RA,而忽视RA发展进程中的血管异常增生问题,不仅加速炎症细胞浸润与关节破坏、促进血管网形成,还会导致药物外泄,阻碍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有效富集与滞留,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实现多靶点协同治疗RA并提升药物在炎症关节部位的富集、渗透及精准递送,是当前RA治疗中的关键挑战。
图1 文章首页
该研究将雷公藤制剂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与临床降糖药二甲双胍联合抗RA,并利用纳米递药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微环境驱动型可变形自组装纳米平台(S_R)@TM。(S_R)@TM由血管调节可变形多肽STP、雷公藤甲素(TPL)和二甲双胍(MET)共组装而成。其在体内外均表现出优异的病灶微环境双响应特性和时空分级靶向能力:首先通过STP肽靶向RA病灶血管内皮高表达的VEGFR2,并在病灶高表达MMP2刺激和酸性条件下解离,释放出的STP段在酸性环境中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形成物理屏障,快速阻隔炎症细胞浸润,并促进血管功能正常化;球形纳米颗粒发生电荷反转并暴露次级靶向序列RGD,携带TPL和MET深入关节腔,精准作用于病变细胞,实现免疫调节、抗炎和骨保护多重疗效(图2)。
该研究针对临床重大疾病及其病理特征,通过创新制剂技术突破“毒/效双重”中药活性成分的递送局限,探索了中药创新制剂研究的创新模式,实现了雷公藤甲素与二甲双胍二者“老药新用”实现“血管-免疫-炎症”多维度调控,为中药治疗RA提供新策略。
图2 (S_R)@TM的构建及体内作用机制示意图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66、8240454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计划项目(ZYYCXTD-D-202209)、四川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23ZYZYTS04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GZC20230333)等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5245
(文、图/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