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校现代中药产业学院李小芳教授团队和智能医学学院施明毅副教授团队,在《Materials Today Bio》(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aHSCs-targeted bimetallic nanozymes and luteolin-loaded liposomes: Synergistic reversal of liver fibrosis via antioxidant, cellular senescence, and cellular apoptotic mechanisms”的研究论文。2023级硕士研究生孙梓昊为第一作者,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李小芳教授与施明毅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立即博备用网址_立即博赌场-游戏平台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图1)。
图1 文章首页
肝纤维化(LF)作为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的“不可逆转临界点”前关键病理阶段,其核心病理网络围绕活化肝星状细胞(aHSCs)展开——aHSCs的异常增殖、抗凋亡表型维持及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构成纤维化进展的“驱动三角”。当前临床治疗面临三大核心瓶颈:其一,氧化应激(ROS过量)、炎症风暴(TNF-α/IL-6高表达)与aHSCs异常存活(凋亡抵抗)形成级联放大的病理循环,单一靶点干预难以切断恶性循环;其二,cGAS-STING通路介导的aHSCs衰老虽能抑制其增殖,但伴随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会加剧局部炎症,形成“治疗悖论”;其三,传统抗纤维化药物(如天然黄酮类、金属离子)因靶向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及作用机制单一,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该研究创新性地将中药活性成分与金属纳米酶结合,构建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修饰的“木犀草素脂质体(LUT@LIP-BSA)+铈锰双金属纳米酶(CMB)”双纳米递送系统,通过“精准靶向-协同起效”突破肝纤维化治疗瓶颈。该系统在体内外均表现出优异的aHSCs靶向能力与多机制协同治疗效果:首先,利用aHSCs表面高表达的SPARC受体对BSA的高亲和力,系统经肝血窦内皮窗进入Disse间隙后,精准结合aHSCs并被内吞;随后,LUT@LIP-BSA和CMB通过激活p53/BCL-2通路诱导aHSCs凋亡,同时Mn??调控STING通路诱导aHSCs衰老,且LUT可平衡CMB诱导的SASP因子(IL-6、IL-8)过度分泌。另外,CMB则凭借Ce??的SOD/CAT样活性清除ROS、激活Nrf2/Keap1通路改变氧化应激环境。最终实现“抗氧化+促凋亡+诱导衰老”三重协同作用,并减弱衰老诱导炎症的恶性循环,有效抑制aHSCs活化与ECM沉积(图2)。
图2 双纳米递送系统的体内外抗肝纤维化机制示意图
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首次构建“金属纳米酶+天然药物”的双纳米协同体系,实现“抗氧化-促凋亡-调衰老”三机制精准调控,为多病理网络疾病提供“组合拳”治疗思路;其二,阐明LUT调控SASP因子的分子机制,为解决“细胞衰老诱导炎症”的领域难题提供新视角;其三,验证BSA-SPARC靶向策略在肝纤维化中的有效性,为慢性肝病精准递药系统设计提供范式参考。
该研究得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24MS042)、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4LHJJ0150)及四川省教育厅项目(JG2024-0660)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tbio.2025.102201
(文、图/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药学院)